近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會上90歲高齡的于漪老師作為基礎教育界的代表榮獲「改革先鋒」獎章,感興趣的朋友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令人尊敬的老師吧。
提及中國基礎教育思想的變革,尤其是語文學科教學理念的不斷演變,一個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于漪。在67年從教時間里,于漪用“站上講臺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她的語文教育思想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被譽為:“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
近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于漪是基礎教育界代表!上世紀70年代,電視里直播了一堂于漪執教的語文課《海燕》。一時間,上海萬人空巷,全國人民紛紛守在電視機,爭睹她上課時的風采。仿佛在語文教師們的眼里,于漪老師就是教育界的“明星”。
因為課上得好,于漪的每堂課都成了“公開課”,總數超過2000節。原崇明縣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陸一聽過于漪整整一年的語文課,發現她上課從不會講重復的內容。“課文雖然一樣,但面對的學生總有不同,就要認真備課。”這句話影響了陸一的一生。
于漪對于教育,有著熱忱的追求。她總是說:“教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國家的未來。”也正因如此,改革開放之初,面對著動蕩歲月中百廢待興的校園,飽經風霜的于漪毅然選擇重返講臺。
“回歸”的于漪以強烈的使命感潛心鉆研語文課堂,以人民教師的初心和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推動著語文教育改革的發展。她關于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等理念被寫入國家課程標準,她“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更對推動語文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有學生曾做過這樣一項統計:筆耕不輟的于漪至今已經發表過531篇文章、37部專著,還有100部合著及主編的作品。“不知不覺已經寫過這么多文章了,這些大多數都是約稿,其中有兩篇文章是我主動投稿的。”在于漪老師家里,她翻出兩本當年的雜志,講述了這兩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既教文,又教人》是于漪主動投稿給《語文學習》雜志刊發的文章。于漪說:“所有學科都應該以育人為目標,思想教育與語文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讀寫能力獲得扎扎實實的提高。”這篇文章推動了語文教育思想的變革,引發全國范圍內語文性質觀的反思。
上世紀90年代初,語文學科開始被工具性所左右時,于漪深入研究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功能,再次主動撰文《改革弊端,弘揚人文》,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該觀點被21世紀語文課程改革的課程標準所采用,在全國影響廣泛,深層次地改變了語文教學的模式。
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發展的人”為培養目標,構建了以“思維訓練”為核心的語文教育理論,有力推動了語文教育由“語言——文字”型教育到“語言——思維”型教育這一劃時代轉變的實現。面對21世紀信息革命的時代,于漪的教文育人的思想又為語文教育提出了一條發展新路。
新世紀,她還提出語文學科要“德智融合”,即要充分挖掘學科內在的育人價值,將其與知識傳授能力的培養相融合,立體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科主渠道、課堂主陣地,加強教師的育德能力,這與現在強調的學科核心素養完全一致,獲得全國認可。
懂事,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學習做事都很自覺,還要我們教師干什么?”于漪笑著說,“學生是可變的X,老師的任務是用敏銳的眼光發現他們的優點。”
于漪帶教過77屆的兩個畢業班,原本底子薄弱的學生們竟然在畢業時都考取了大學。也正因為此,于漪被評為了特級教師。于漪的教育秘密在于抓住班級里的“小干部”,引導大家傳幫帶互相學習。教材跟不上就學《共產黨宣言》,這樣在高考中大獲全勝。
如今楊浦高級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王偉,曾經在于漪老師的班級里學習了三年。2000年,王偉畢業后成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對于漪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于老師,不好意思我成為語文教師了。”原來,初中三年,王偉的作文從來沒有被于漪收入過優秀學生作文選輯中。于漪老師回顧這件事,還立刻在《上海教育》上撰文《永遠的遺憾》,反思自己要不斷發現學生身上的亮點,并勉勵王偉不斷進取,成為優秀的人民教師。“于漪老師敬畏教育事業、尊重學生的的精神讓我終身難忘。”王偉說。
于漪認為,課堂不是教師鍛煉的場所,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她反對教師“一言堂”,倡導將“我講你聽”式的線性教學結構,改為網絡式、輻射性的互動教學。而且老師不是僅關注學習好的學生,而是面對所有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發光體。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關于【基礎教育界90歲于漪榮獲「改革先鋒」獎章】的詳細內容,想要了解更多教育資訊,歡迎定期關注我們......